分組遊戲
- Nim’s Dynamic Workshop

- 2021年3月1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2年1月11日
看圖辨識,這是分組用的遊戲
1。在參加者背部貼上有關物人/名稱
2。要各人以「是/非」題方式向其他參加者提問
3。確定自己所代表的人物後,找出同類型人物
4。同類型人物估計同類組群的類別名稱
運作關鍵:
各分類的區別明顯,有助遊戲運作,例如「孫悟空」是源自西遊記的故事人物,抑或是動畫龍珠的主角,是不容易區分的,適當運用混淆的技巧,的確有助遊戲趣味度。
同樣原則下,「金庸」是查良鏞先生的筆名,如果以金庸為「商人」類別,相信並不能有效反映相關意義。加上谷歌技術,不難發現現代人們亦有不少商務發展,如此一來,遊戲本質容易被扭曲下去。。。
在安排人物的數量也是一種學問,基於備用性質,分組運作理應是把大群體分為人數相等/相近的小組。小編會奉行「人頭+1」的策略,意思是每組預計10人,每組預設的人物數量便要多加一個,以備不時之需。
同時小編會傾向用A5/A6大小的紙把人物名貼在參加者背部,而反對使用一般常用的標籤貼,原因是為方便運作,所展示字體理應盡量大。
有些時候活動參加者的專注力會太強或太弱了;弱的在不專注活動的主題,卻強在把工作人員張貼標籤的次序記下來(理論上,為平衡「人頭+1」的情況,同一位工作員張貼的標籤多是同一類別),如此一來只要緊記工作人員的路徑,是有助進行遊戲,故此小編安排每位工作員處理指定類別的標籤,但需要多花點心思,讓參加者專注培訓活動主線,而非工作人員的遊走路線。





留言